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简体中文
心理複彈力(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什麼? 如下是Wikipedia對此的定義: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s the ability to mentally or emotionally cope with a crisis or to return to pre-crisis status quickly. Resilience exists when the person uses “mental processes and behaviors in promoting personal assets and protecting self from the potential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ors”. In simpler term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exists in people who develop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apabilities that allow them to remain calm during crises/chaos and to move on from the incident without long-term negative consequences.” (Wikipedia)
也就是說,心理複彈力是精神和情感上對危機的適應能力和迅速恢復到危機前狀態的能力。 用較通俗的語言說,就是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危機或混亂中保持鎮定,不會因此對心理和行為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那麼這就是這個人具有良好心理複彈力的表現。
心理復彈力每個人都有,就像每個彈簧的彈性都不同,每個人的心理複彈力也各不相同。 影響心理復彈力的因素很多,也有各種不同的理論對複彈力進行闡述,這裡我只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影響這個人的心理複彈力的因素。 當然,這個例子不能涵蓋心理複彈力的所有方面,也不能解釋所有人的心理複彈力狀況。 這隻是一個個例,但能夠說明一定的問題。
安今年剛好50歲,職業是護士。 她出生在一個貧瘠的國家,來自一個孩子眾多的貧窮的大家庭。 她16歲就懷了孕,但因為她不是孩子爸爸的正牌女友,所以孩子出生後並不能得到來自孩子父親的認可和任何支援,孩子是她的父母及姐妹們一起幫助撫養長大的。 25歲時,安因為參加一個教會的義工活動來到加拿大,並結識了一個男孩。 活動結束后,男孩漂洋過海過去看她,表達了愛意,並最終給她和孩子辦理了移民。 但這段關係也沒能長久,很快他們就分手了。 安只能一個人一邊上學,一邊撫養孩子。 最後在她的努力下,她成為了一名護士。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也終於長大成人,擁有了自己的專業工作。
幾年前,安認識了一個比她年輕許多的男子。 她很愛他。 因為男子說無論如何都想有一個孩子,為了不失去他,雖然已經48歲,也清楚高齡生產的危險,安還是決定要再次懷孕,給男子生一個孩子。 然而,孩子流產了,他也離開了她。
感情的逝去和不幸的流產對安的打擊巨大,但生活還在繼續,她還是慢慢地恢復了過來。 儘管日子非常難過,她卻從未因此而停止工作。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籠罩下,安依舊在最前線工作著,並從未間斷。 和以往不同的是,她每天都要非常頻繁地洗手、消毒,並對此一絲不苟。 從心理輔導的專業角度和我們後期的交談來看,安這樣的行為其實反映了她內心強烈的焦慮和擔憂。 但當時她渾然不知。
有一天,安每日都在照顧的一個病人被確診感染了COVID-19。 當時她並沒有感到恐慌。 但第二天要去上班時,安忽然感到心臟狂跳彷彿要瀕死了一般。 安撥打了911,救護車送她去了急診室。 醫生給她做了全部的檢查,卻沒有在她的身體上找到產生這樣癥狀的原因。 她並未感染COVID-19,也沒有其它誘因顯示會導致這樣的身體反映。 但醫生把我的聯繫方式給了安。
那時正是多倫多疫情最為嚴重的時期。 完成一天的工作后,我在郵箱裡看到了安的郵件。 她介紹自己說是COVID-19 Mental Health Network轉介過來的。 疫情期間我一直都把疫情相關的案例當作緊急案例對待,於是立刻撥打了她的電話。 電話裡的她彬彬有禮,英語非常流利,但顯得比較急切,我在第二天就給她加了一個預約。
視頻中,由於睡眠的問題,安看上去有些憔悴。 雖然我並不擅長猜測其它族裔的人的年齡,但她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更為年輕。 安保持著健美的身材(後來在交談中證實),無袖運動衫露出了她肩膀上緊致又帶有線條感的肌肉。 我不禁想,也許這是護士這個職業給她的”福利”吧!
安是第一次接受心理輔導。 以前在過往人生里最困難和難受的時候,她都是自己挨過來的,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也會需要專業的心理支援。 COVID-19 Mental Health Network轉介過來的來訪者,一般都是進行短期干預的案例。 作為分析師,我專注於精神分析式的傾聽,也會通過運用同理、解釋等技巧,結合認知行為的技術,提供危機干預和支援。
雖然安是第一次接受心理輔導,但她非常自然地就能夠信任治療師,這實屬難得。 她坦誠地向我訴說她的經歷和心路歷程,對自己的狀況具有相當的好奇心,並能夠隨著治療師的引導很好地領悟自己的情況。 我們不但在交流中頻現”驚喜”,輔導結束后,她也非常努力,按照我們經過共同討論而為她量身定製的計劃每天堅持鍛煉和做練習。
第一次來見我時,安已經停止上班了。 對自己什麼時候能回去上班,以及是否最終能夠回去上班,她心裡很沒有把握。 雖然她有穩定的工作,但經濟狀況並不十分寬裕,所以她很擔憂。 她不知道一貫堅強的自己是怎麼了。
安起初把這一切歸因於”衰老”。 隨著我對她瞭解的深入,我認為前一段感情關係的破裂對她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仍然有影響。 加之不幸失去了腹中的胎兒,但她卻沒有給這段親子關係的結束好好地做過哀悼。 這些才是導致她產生變化的原因。
逐漸地,在幾次輔導課之後,安感覺鎮定一些了。 她的驚恐發作在漸漸地減少,從一天不止一次,到每天只有一次,再到有時隔一天才有一次。 幾周之後,安有了連續三天沒有驚恐發作的進步。 於是她逐漸開始打理自己的網店副業了。 她忙於每天錄視頻、做宣傳、發貨等瑣事,佔據了她很多的時間。 再加上每天跟朋友的通話、視頻、和發資訊等,她還顯得有些忙碌。
在最後一次輔導時,安說雖然還沒有完全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焦慮、擔憂的念頭有時仍然會存在,晚上的睡眠也不是很好,但她表示,自己發現在疫情當中,朋友似乎也都有類似的焦慮。 而這一發現減輕了她的病恥感,也給了她更多的信心。 她覺得願意挑戰一下自己,已經向她的上司要求給她安排照顧病人了。
這是一個令人非常有成就感的案例。 從每天不止一次驚恐發作、嚴重焦慮的糟糕狀態,到較快地恢復到接近正常的水準,雖然中間安的情緒多次反覆,但可以說她是穩步恢復的。
心理複彈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遺傳因素和早期的經歷對心理複彈力的大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安早期的生活條件並不優越,但她的家庭氣氛溫暖,家人相互支援、幫助,給予她理解、包容、和竭力支援。 因此,從專業的依戀關係理論來看,安具有一個安全的早期依戀關係,並把這種安全的依戀關係模式延續到了長大和成年後的生活之中。 她自信且能夠信任他人,敢於接受他人的説明,並善於利用可以使用的資源。
另外,她坎坷的經歷和艱苦的生活環境也磨練了她的生存能力和心理復彈力。 在那樣的境遇下,她必須想辦法生存。 所以她也是一個注重實際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境況中制定切合實際的計劃並付諸行動。
同時,安也可以從不好的經歷中向前看,能夠較快速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不過度糾結於過往。 她還有很好的與人交流溝通的技能,這很有可能是她從和睦的大家庭里學習和磨練出來的。 她與我的第一次通話,就讓我有了舒適和被信任的感覺。 因此也可以想像她在其它人際關係中讓人舒心的樣子。 這些都造就了她良好的人際商,使得讓她能夠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她有好友,可以跟朋友訴說自己的心事和煩惱。 她與孩子的關係也非常良好,說明她把原生家庭中良好的家庭關係模式成功地”複製”到了自己和孩子的關係當中,在給予孩子愛和支持的同時,也能得到孩子的支援和親近。 除此之外,她還是一個有目標、有毅力的人。 比如她在艱難的情況下讀完college,成為了一名護士。 在我輔導安的過程中,她堅持按照我們制定的計劃行動,每天鍛煉並做放鬆練習,從未間斷,這都是一個人有目標、能堅持、有毅力的表現。 因此,我不得不說,她是一個心理複彈力非常好的人(a highly resilient person)!
作者: Francy Wang 王方, 精神分析師,醫學博士,註冊心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