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简体中文
加拿大新冠疫情已經走過第6波。最新研究顯示,那些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會增加周圍人的感染風險。
這份研究於週一發表在加拿大醫學會期刊上。研究發現,已接種疫苗人士與未接種疫苗的人處在一起,感染風險要比與已接種的人在一起高得多。
相反,未接種疫苗的人與已接種的人在一起,感染新冠的風險下降,因為接種者對傳染起到了緩衝的作用。
图源:Global News
多倫多大學Dalla Lana公共衛生學院的David Fisman是研究的合作者。他表示,這項研究說明,接種疫苗已經不是個人的選擇。他打了個比方說:“你可能在高速上開車時速200公里,覺得很酷,但是我們不允許這樣,因為這不僅傷害自己,也給周圍的人帶來風險。”
Fisman表示,這個研究的想法來自幾個月前,當時正在討論疫苗證明和強制疫苗令。討論中欠缺的一點就是,已經接種疫苗的人獲得保護和免受未接種者傷害的權利是什麼?
他說,結論是,“公共衛生實際上是集體的事情。”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不接種疫苗的決定並不能當作一種自我考慮的風險,因為你與周圍的人互動,給他們製造了風險。”
這項研究使用數學模型,估計一個人群中會發生多少感染,取決於接種人群和未接種人群混合的程度。
研究發現,當人們與接種情況相似的人在一起時,接種人群的感染率從15%下降到10%,而未接種人群的感染率從62%上升到79%。
Fisman說,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傾向於花最多時間與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所以,接種疫苗的人最有可能與接種過疫苗的人在一起,但當他們與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在一起時,他們會受到不成比例的影響。
他說,Omicron病毒等更具傳染性的變種出現,影響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公眾對疫苗接種的信心。在模型中,即使疫苗效力降低到40%,而且變異提高了繁殖率,總體結論還是一樣的。
他也指出,這項研究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低估了疫苗的重要性,因為沒有考慮到疫苗大幅降低死亡和住院的機率。
Fisman說,從純粹的“實用”角度來看,研究結果為實施疫苗證明和疫苗令等公共衛生措施提供了理由。
然而,他承認,一個簡單的數學模型並不能完全反映現實世界,制定公共衛生政策時必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政治考慮和公眾憤怒。
文章來源: 加國無憂 51.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