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简体中文
源自文化的期望會導致精神問題被污名化,被視為恥辱,患者因此不愿尋求幫助。
警告:這是一個關于精神疾病的故事,其中談及自殺。
麻將牌看上去有點像多米諾骨牌,洗牌的時候會發出劈里啪啦的聲音。這種聲音讓凱拉.麥.哈里森(Kayla Mak Harrison)想起過世的祖母和她的朋友們。她們教會了她打麻將,一種中國牌戲。麥.哈里森很快就了解到,祖母是一個麻將高手。
她說,我們陪她打麻將的時候她很快樂。桌上有賭注的時候,她就踢我們的屁股,這很好笑。
麥.哈里森有一半因紐特血統和一半華人血統。她記憶中的祖母是一個對丈夫一片癡心的女子。她為他的晚餐蒸雞翅,監督他吃藥,為他打開電視讓他看新聞,甚至還幫助他鍛煉。
因此,麥.哈里森說,在他去世以后,祖母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她經常不做飯,討厭獨自看電視,和家人說話也比以前少了。
在麥家,表達感情是不被鼓勵的。
這種情況并不罕見。源自文化的期望和壓力往往使患有精神疾病的華裔加拿大人比別的族裔承受更嚴重的污名化,感到更大的恥辱。這是因為華人的傳統是不惜任何代價也要保持關系和諧。這種傳統可能會讓心理問題更加嚴重,并給尋求幫助的人設置障礙。
23歲的麥.哈里森由她的華人父親撫養長大,因此對他這一邊的家族更有認同感。在她的華裔家人當中,精神疾病從來不是一個可以公開談論的話題,但是它在他們的生活中也并不陌生。
她最早開始注意到自己的抑郁癥狀時還在上初中。她經常頭痛,睡眠時間很長卻總是覺得疲勞。另外,她像她的祖母一樣避開他人。
到2016年年底時,自殺的念頭開始在麥.哈里森腦海中快速而頻繁地出現。她多次去醫院,從一個醫生轉到另一個醫生,但一直不能確診。
她在次年搬到里賈納市。在那里,她的躁狂癥狀發作了,被送進精神病院。直到又發作兩次之后,她才被診斷為雙相型障礙,即躁郁癥。
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在中國文化中被放大
對恥辱感和污名化造成的障礙已有相當全面的記錄。根據《亞洲社會心理學 (新窗口)》的一項研究,在被診斷出心理問題的亞裔美國人當中只有大約四分之一尋求治療,而在美國總人口當中,這個比例超過一半。
去年的另一項研究 (新窗口)發現,只有2.2%的第一代亞裔美國人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這個比例在第二代亞裔美國人中為3.5%,在第三代及以后的亞裔美國人中上升到10.1%。
在北美,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精神問題具有類似于光譜的不同程度。例如,一個人的抑郁癥可能在輕度和嚴重之間。但是安大略省萬錦市的心理醫生許陳穎詩(Serina Hsu)介紹說,在華人社區,人們要么被視為精神有問題,要么被視為健康人。她認為這可能會導致對心理疾患的進一步污名化。
許陳穎詩說,華裔加拿大人在看清和表達自己的感情方面會有困難,更遑論承認自己的精神障礙并尋求專業幫助。而如果他們真的說出來,別人往往會認為他們咎由自取。
當麥.哈里森在少女時期開始出現躁郁癥狀時,她和父親家族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她的祖母到醫院去看望她,卻不理解她為什么需要治療。
但是麥.哈里森通過她新發現的對電影制作的熱愛獲得了理解和接納。一個心理健康工作人員幫她報了一門學習電影制作基本知識的課程。這是一個面向精神病患者的項目,目的是為他們提供自我表達的平臺,同時激發聽眾審視自己對精神疾病的看法。
《羅密歐與精神問題》是麥.哈里森制作的第一部紀錄片,她也是其中的主要人物。這部影片講述她患躁郁癥的經歷,在2019年里賈納國際電影節上放映。一些觀眾在看完電影后對麥.哈里森表示感謝,因為她讓他們對抑郁癥和雙相障礙有了更深的了解。
但是她父親很生氣,因為她把他的照片放進了紀錄片里。
文化塑造了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看法
孝道,一種儒家價值觀,強有力地左右著華人的家庭動態。它強調子女要光宗耀祖,讓父母臉上有光。里賈納大學退休哲學教授任遠說,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是儒家學者自漢朝以來所維護的五種人際關系之一。
如果你做出這種[丟人的]事,你怎么在你的祖先墓前向他們解釋?
身為女性,麥.哈里森感到額外的壓力。她更需要向父親證明自己,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兒子比女兒更受重視。
孩子如果患有精神疾病,父母的日子也同樣不好過。
如果華裔加拿大人的家里有個患了精神疾病的孩子,父母往往會感到恥辱。因為正如王國韶(Ovid K. Wong)在《提純中國教育八步驟》(Distilling Chinese Education 8 steps)一書中所說,孩子如果有精神問題,父母會被認為養育無方。根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的一項研究,和美國母親相比,中國母親的成就感更取決于孩子的表現。
許陳穎詩和其他心理健康專業人士說,害怕陷入尷尬或恥辱可能阻止華裔加拿大人在出現精神問題時尋求幫助,直到為時過晚。
陳雅莉(Ahlay Chin)希望她當年能夠挽救同事Joe Cheng和他的家人的生命。1985年的一天,Joe Cheng殺害了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并自殺。此前他擔心他所供職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會裁掉他的職位,精神上受到很大壓力。
這起慘劇使陳雅莉深受刺激。她患了嚴重的抑郁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
這件事也讓陳雅莉看到加拿大華人對精神健康支持的需求。她因此在BC省列治文市創辦了一個小小的團體,它現在的名字是加拿大社區情緒健康協會 (新窗口)。
當她在九十年代剛開始租下一間辦公室提供咨詢服務時,沒有一個人上門。人們稱她是瘋女人
。但是她說,他們漸漸開始出現 - 躲躲閃閃地 - 并且會問:有人看見我來咨詢嗎?
雖然現在總的來說加拿大人對精神健康是越來越了解了,但是在加拿大華人社區,對精神問題的污名化和恥辱感并沒有那么迅速地消失。不過,許陳穎詩仍然對華人越來越勇于尋求專業幫助抱有信心。這種信心源于相關知識的普及和對在個人層面上討論精神健康問題 -哪怕是微小的問題 - 的鼓勵。
麥.哈里森的電話響了。是她父親打來的。他過一會兒要來看她,問她是否需要Tim Horton的咖啡或食物。他們談論如何處理她的祖父母的東西。來自她祖父母餐館的成箱的碗碟、杯子和廚房用具都堆在她現在住的房子里。
她父親舍不得丟棄自己父母的東西。有時候他同意處理一兩個紙箱,但是過一陣他又不想面對這件事了。所以那些紙箱還是堆在那里,等以后哪天再說。
現在他漸漸接受了女兒的電影夢。這是好事,因為她今年秋季開始在里賈納大學上電影專業了。
不管人們對她的電影或她的病怎么看,麥.哈里森知道她已經找到了自己所熱愛的事。
你可以聯系加拿大自殺預防服務中心(crisisservicescanada.ca (新窗口))。下午4點到午夜12點之間可以打電話或發短信,電話號碼:1-833-456-4566,短信:45645
了解加拿大社區情緒健康中心 (新窗口)的更多信息。
大多倫多地區居民可以通過康福心理健康協會 (新窗口)獲得面向少數族裔的心理健康服務。
作者:CBC記者黃元元
文章来源:CBC中文